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职场互助 » 正文

打卡才能称上班吗?

 
一年前张小姐从外语学院毕业后,被北京一家培训机构录用了。培训机构安排张小姐到商务外语培训班,担任外语课程讲师。张小姐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培训地点,在各期培训班的间隙,培训机构安排张小姐回到培训机构的办公场所作接待咨询、学员回访、培训统计、课程设计等工作,培训机构按月向张小姐发放了保底工资和奖金。 然而好景不长,近日这家培训机构突然换了领导,随后有几个员工遭到了解聘,张小姐就位列其中。张小姐找到单位有关负责人,索要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有关负责人却表示:“我们培训机构跟你是劳务关系,哪有什么‘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张小姐一直认为自己和培训机构之间是劳动关系。她感到非常气愤,只好申请劳动仲裁。张小姐虽然与培训机构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是她保存了单位发放的工作证、工作服、出入证、课程安排表、考勤表,以及历次工资发放时候的工资条。最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张小姐与该培训机构之间建立的是劳动关系,裁定该培训机构向张小姐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 并非只有到单位打卡才是上班 一提到“打工”、“就职”等词语,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劳动者到用人单位上班。而本案中张小姐的工作是培训,她有可能长时间在培训地点上班,在培训周期内也不到单位打卡签到,有时候甚至是单独面对培训学员,但是这些情形,都不能否认她是在履行培训机构安排的工作职责。她授课的时间是培训机构确定的,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也是培训机构确定的,培训机构向她发放工资。从这些情况分析可以得出“张小姐与培训机构之间建立了劳动关系”的结论。 根据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保留好工作证以备举证之需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对于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一是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二是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三是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四是考勤记录;五是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劳动与劳务8大区别 1.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而劳务关系则适用《合同法》。 2.劳动关系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劳务关系的主体是平等主体,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可能是法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 3.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隶属与管理的关系;劳务关系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一方提供劳务服务,另一方支付劳务报酬,彼此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除获得工资报酬外,还有保险、福利待遇等;劳务关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获得劳动报酬。 5.劳动关系用劳动合同来确立,其法定形式是书面的;而劳务关系须用劳务合同来确立,其法定形式除书面的以外,还可以是口头和其他形式。 6.在纳税方面,劳动者取得的工资薪金,按照工资薪金计算缴税个人所得税;而劳务提供者取得的劳务费,取得的收入应按照“劳务报酬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7.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而解除劳务关系,没有这些法定的经济补偿金,只能根据民事法律和双方的劳务合同约定执行。 8.当发生争议进行处理时的法律程序不同。劳动争议的处理,应当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而劳务关系纠纷的处理,则是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百科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支持(0)  |   反对(0)   共 127 次关注



 
已有1155词条
百科搜索
 
百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