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模式”看中国石材产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26  浏览次数:698
核心提示:  “中国石材发展模式”是对中国石材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原因的描述和总结。世界石材产业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石材发展模式”是对中国石材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原因的描述和总结。世界石材产业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石材矿山资源创造出适合本国石材企业的发展模式。

  首先我们从中国模式看中国石材产业发展之必然:

  第一种可以称为“体制论”,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特征总结为“中国模式”。按照这种理解,“中国模式”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在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土地和森林、矿山等资源也不实行私有化;在资源配置上,中国虽然采用了市场经济,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在政治上,中国不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三权分立”,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在意识形态上,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但在思想理论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种可以称为“发展经验论”,把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等概括为“中国模式”。因此,“中国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采取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积极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关系,并找到了平衡点,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的发展导致政治动荡的困境;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既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又积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条件,避免了被全球化“边缘化”;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尤其重视先实验、后推广的做法;在改革过程中,确定了比较合理的优先顺序,避免了“休克疗法”式改革的后果,实现了改革发展的稳步进行。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认为中国经验最有借鉴意义的,就是中国“务实性”的改革模式。

  其次分析“中国模式”与中国贡献 :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东方大国一直充满着神秘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

  在一些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交相流行。前者忧虑中国发展会改变现有的国际格局,后者则希望中国的崩溃最终带来“历史的终结”,从而使西方体制在全球范围全面胜利。但是,这两种判断都停留在学术界,并没有影响到广大民众对中国的逐渐了解、熟悉乃至喜爱。2007年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中国越来越欢迎”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项联合民调结果。调查显示,目前在大多数国家,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发挥的影响要比美国更加积极,而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要比美国更小;在世界各地,人们喜欢中国更胜于喜欢美国”。在世界各地,人们喜欢中国更胜于喜欢美国,如沙特阿拉伯(54%比38%),土耳其(27%比15%),印度尼西亚(60%比40%),巴西(53%比42%)。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它们摆脱西方式发展模式的束缚,寻找自己道路的信心。2004年,“北京共识”的提出,虽然是对“华盛顿共识”提出的理论挑战,但也代表了对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热切期望。2008年,墨西哥知名经济学家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吝用“史无前例”、“成就不凡”、“令人叹为观止”等赞誉之辞来形容中国的发展成就。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伟大的成功”,应该成为墨西哥和整个拉美学习的榜样。

  对于一些前苏东国家来说,中国的快速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反思传统社会主义、认清西方模式的参照系。社会主义体制具有独特的优势,只要能够与国情相适应,就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几次来华访问,对中国的改革成就印象深刻。他说:“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新世纪以来,以联合国、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对于中国的发展经验更加重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中国依靠独特模式实现发展的有益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借鉴。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特别顾问萨克斯教授在谈到非洲发展问题时表示,中国的技术、投资以及近年来取得的经验有助于非洲这个饥饿大陆解决危机。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2008年2月4号,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成为出任这一要职的首位发展中国家人士。这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再次聚焦中国。中国所拥有的庞大的外汇储备、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充满活力的经济,既让许多国家羡慕,也让他们对中国在全球经济走出危机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充满期待。在中美经济对话中,在G20国家高峰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的言行使各国感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金融危机和信心危机的大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也根据实际情况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国际责任。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中国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只是一个身陷囹圄的大国”这个的杂音,但是中国的努力无疑向低迷的全球经济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对市场最为敏感的国际投资界,提出“重返中国”是2009年的主题词。瑞银(UBS)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撰文称,“重返中国”应该成为2009年的盈利窍门。

  再议四大原因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持积极评价

  首先,“华盛顿共识”的破产,特别是在以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的失败,推动着国际社会反思现有发展模式,关注非西方社会创造的经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在“后华盛顿共识”中就吸收了中国的发展经验。而美国人乔舒亚·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则是对中国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总结。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点: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创新和实验是其灵魂。这个模式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

  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成就及其取得的原因。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其国际影响力主要来自历史传统、政治立场以及人口、土地等自然因素,那么经过30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更为突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说,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称得上是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事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98岁高龄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2008年7月“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过去三十年,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中国以外的人并不真正了解,但我们都清楚:中国的变化对全人类而言,具有最高的重要性。

  “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中国发展所积累的经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经验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尽管对于“中国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反映了中国的国情,但能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发。比如印度就在研究中国的贸易投资特区经验,越南则在关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说:“虽然西方国家抱怨中国推进民主改革方面步履缓慢,却无法掩盖中国人比批评者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率、更能适应非洲商业环境的事实……不仅是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

  美国《新闻周刊》在2009年的一期杂志上以“为什么中国行得通?”作为封面标题。在内文,开篇就说,“中国是今年唯一一个可能取得亮丽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惯常打破经济教科书每一个原则的国家”。显然,中国实事求是的发展观念和方法论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在以全球金融危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成就更加突出,国际社会也因此给予中国更高的期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说,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至关重要。在2009年第一期《外交》杂志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哈罗德·詹姆士在谈到中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时,把今日的中国比作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并说,中国有资格给美国上一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