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正定居民义捐7件精美石雕文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27  来源:燕赵晚报  浏览次数:161
核心提示:昨日下午,正定居民李五振把自己收藏的古代经幢、佛像石构件,石蛙等7件精美石雕文物,通过本报全部捐给文物保管所。文保人员倡议古城人民向李五振学习,捐出私藏文物,用行动为古城作贡献,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之根。

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可以说遍地都是文物。很多文物长期以来散佚在民间,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低价被文物贩子收走贩卖。有识之士痛惜不已。正定居民李五振常年致力于文物收藏和保护。昨日下午,他把自己收藏的古代经幢、佛像石构件,石蛙等7件精美石雕文物,通过本报全部捐给文物保管所。文保人员倡议古城人民向李五振学习,捐出私藏文物,用行动为古城作贡献,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化之根。

缘分——与晚报一起保护文物的不解之缘

“前天,正定某工地施工挖地基,挖出一对儿大石蛙。我想把它们捐给国家。”昨日13时许,李先生拨打本报热线说。14时许,记者赶赴正定,见到了李先生,第一眼便感觉似曾相识。

“我已经上过两次《燕赵晚报》,都是为古城文物保护的事!”李先生拿出两份他珍藏的《燕赵晚报》。记者立刻想起他名叫李五振,曾多次采访过他。

2010年6月1日,有工人在滹沱河河滩内施工时,铲出八个小石狮子,每个高约二十七八厘米,小巧玲珑、栩栩如生。李五振看到后,便收藏起来。随后通过本报捐献给国家。

2010年3月初,李五振给本报记者提供线索,“正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议"复建阳和楼,打造元曲之乡"!”当年3月10日本报刊发了这一报道。

作为正定古城一位56岁的普通居民,多年来他一直在为保护古城文化奔走,与晚报结下不解之缘。 

                                 
                                                     文保人员测量石构件

                                 
                                            经幢上的八面立佛清晰可见,雕工精美


                                  
                                文物专家称李五振(右一)收藏的两个石蛙可能是清末的

 

挖地基挖出一对雌雄石蛙

在李五振家门洞里,两只石蛙一大一小,一雄一雌,即便蒙着厚厚的泥土,仍能看出暗绿色纹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刻画入微。尤其是眼睛、嘴巴、四肢纹路清晰,它们各趴在一片石荷叶上,在向远方张望。

“这是前天我们在四合街给一户人家盖房子挖地基开槽时挖出来的。先发现的这只小的雌蛙,当时我就觉得这石蛙应该是一对。工人们都不信,结果一挖,果然又挖出一只大石蛙。”李五振说,他不知道这石蛙古人拿它做什么用?6月25日晚上,他们把两只石蛙运回了家。

当晚下了一宿大雨,李五振盯着两只石蛙一夜未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陆陆续续收藏了几件石质文物,就在院子里扔着,日晒雨淋,风化侵蚀,都不成样子了,看着让人心疼。天亮之后,他又想了一上午,决定通过本报,将它们全捐献给国家。

记者当即联系了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文物科长房树辉,他当即骑自行车赶到李五振家。

“这两只石蛙究竟是什么年代的,现在还不敢下定论。通过纹理造型看,估计是清末的。”房树辉说。

古经幢、佛像构件藏在百姓家

靠着李五振家南墙,堆着一些酒瓶子,搬走这堆酒瓶,先是一根长48厘米、宽15厘米、高19厘米的汉白玉石构件出现在眼前,上面浮雕两对石头狮子,相向而立,威风凛凛。另外,还有一小块汉白玉残块上雕着图案花纹。“这是多年前,我们在阳和楼遗址附近施工时发现的。我估计是阳和楼的东西。”李五振说。

而房树辉则认为,这些汉白玉明显是佛像上的石构件,通过浮雕造型、雕刻手法看,似乎是北朝至唐代的东西,比阳和楼的历史还要早。

再往南墙根下翻,一块长约116厘米、高26厘米的菱形石头上,赫然刻着佛经,馆阁楷书,苍劲有力,密密麻麻。“这是古代经幢的主体部分的一段。”房树辉惊叹道,没想到这么重要的文物竟然藏在寻常百姓家。

“后院还有一截儿呢!”李五振带领大家到后院,掀开杂物,一块高44厘米八角形石头露出来,八面赫然刻着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等八位菩萨,线条流畅,刀法细腻,有吴道子之风。

这段经幢构件为八面线雕菩萨,造型华丽。“这些经幢构件,似乎是和赵县的经幢一样,都属于宋代,或许是开元寺的东西。”房树辉说。

除此之外,李五振家还有一青石残块,上面浮雕着神鹿和云彩。“这些经幢石构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开元寺附近施工时,挖出来的。”

“众多文物散佚在民间,我感到心疼”

李五振介绍,他家世居正定,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明末时,因战乱清理出阳和楼的朱熹书法“容膝”刻石(明崇祯时的临摹碑刻),便被其先祖冒着断头之险,埋在李宅地下。1970年,李宅修屋起土时,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清末,李五振祖上曾开创“容盛斋”商铺,经营烟草,生意达三江。李五振说,他记得爷爷说过,正定是千年古郡,一定要保护好它,不能毁在你们这代人手里。可是在“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正定古城遭到很大破坏,不少文物散佚在民间。

当年,经幢构件出土之后,有人想拉回家垒猪圈,李五振不同意,把这些经幢构件拉回家保存起来。因长年在正定城里施工,又陆陆续续挖到不少东西,他都拉回家。

当年古城墙被拆毁,人们把大块城墙砖拉回家垒灶台盖猪舍。后来,李五振从乡亲们手里一块块收回家。李五振相信,早晚要复建古城墙,这些砖都是文物。目前他已经搜集了近百块。

近几年,文物收藏热潮汹涌,文物贩子找到李五振,他一件也舍不得卖。“那都是咱正定古城的宝贝,卖给文物贩子,说不定被贩卖到哪里去,子孙后代可能再也看不到了。”李五振说,“藏在自己家里,也不懂得保管,被日晒雨淋,文物渐渐没了价值,还不如全捐给国家。”

正定古城墙即将复建,文保所号召捐献文物

房树辉对李五振的义举赞叹不已,他表示,27日将带文物专家到李五振家现场鉴定,把这些文物运走,安放在文物保管所,妥善保护。“我们还将给李五振颁发捐献证书,证明这些文物都是李五振捐献的,以后想它们了,还可带着儿女到大佛寺去看看。”

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按规定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前,均须省市文物部门批准,勘察后方可施工。但居民个人住宅施工,地点分散,一直不好监管。房树辉说:“正定古城出土的文物,都应该属于国家,私藏在个人手里,本身就不合法。如果随意倒卖出土文物,更是违法。应该像李五振这样,全捐给国家,为古城做贡献。”

房树辉倡议古城人民,向李五振学习,捐出私藏文物,用行动为古城作贡献,“正定古城墙马上就要复建,古城风貌也将得到恢复,正需要征集散佚在民间的大量文物,哪怕是捐一块古城墙砖,都善莫大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