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斑驳岁月见悠悠

2015-05-16 15:17:02   来源:大中华石材商  0人参与
  浏览次数:723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也是我们祖先的生活空间。因时代变迁与动荡,还有现代各种思潮及运动的冲击,先人所生活的空间不再完整,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渐渐消失,真正的传统建筑的遗存已经越来越少,建筑内的人与物几乎荡然无存,附着建筑上的装饰与构件也变得支离破碎。

雕刻史话 岁月遗痕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也是我们祖先的生活空间。因时代变迁与动荡,还有现代各种思潮及运动的冲击,先人所生活的空间不再完整,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渐渐消失,真正的传统建筑的遗存已经越来越少,建筑内的人与物几乎荡然无存,附着建筑上的装饰与构件也变得支离破碎。建筑似乎已经变成了空壳,我们只能从这些空壳中去搜寻先人的足迹,不过毕竟我们还是幸运的,还有不少古建筑留存于世:幽深的石板路、精致的院落、儒雅的书院、庄严的祠堂、朴实的古城、恢弘的红门大院,置身其中的我们,既走不出那巧妙的街巷布局,也移不开那注视在鬼斧神工般砖木石雕的目光。依附于古建筑的石雕仿佛是用岁月作刻刀,镌刻下我们祖先的生活印记。透视古建筑的宏观布局与样式可以了解古人的生存状态,当我们把目光注视到建筑局部的雕刻,便可以近距离体味古人的内心世界。

 


 

以石为材料进行雕刻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而建筑石雕则较早多见于汉代陵墓,虽然有不少奇巧雕刻,但是能够抵抗自然与人为毁坏并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明清以后的建筑有大量遗存,与建筑一体的石雕类型丰富、营造合理、构造巧妙、艺术性强。

质美艺巧话石雕

按照传统手工业的划分,石雕的制作行业被称为石作。宋代《营造法式》中所述的石作包括粗材加工,雕饰,以及柱础、台基、坛、地面、台阶、栏杆、门砧限、水槽、上马石、夹杆石、碑碣拱门等的制作和安装等内容。石作行业分为大石作和花石作,大石作匠人称为大石匠,花石作匠人称为花石匠,建筑石雕作品属于花石作。

 


 

我国石雕工艺所用的石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汉白玉:根据不同的质感,汉白玉石料又被细分为“水自”、“旱自”、“雪花白”、“青白”四种。汉白玉具有洁白晶莹的质感,质地较软,石纹细,宜于雕刻,多应用于宫殿建筑装饰雕刻,如北京故宫内影壁、石栏杆、石狮子、须弥座等,大多用汉白玉石料雕刻而成,给人以素雅大气之感。

青白石:青白石的种类较多,同为青白石,由于颜色和花纹相差很大,又分为青石、白石、青石白喳、砖喳石、豆瓣绿、艾叶青等。青白石质地较硬,质感细腻,不易风化,多用于宫殿建筑及带雕刻的石活。

花岗石:花岗岩种类很多,因产地和质感不同,有很多名称,主要有麻石、金山石和焦山石。北方出产的花岗石多称为豆渣石或虎皮石。其中呈褐色的多称为虎皮石,其余的统称为豆渣石。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适于做台基、阶条石、地面等,但石纹粗糙,不易精雕细镂。

石料的种类如此之多,因此,即使在同一建筑中,也需要根据部位的不同而选择石材。石材常见的缺陷是裂缝、隐残(即石料内部有裂缝)、纹理不顺、污点、红自线、石瑕和石铁等。有裂纹、隐残的石料一般不宜选用。

石雕的类别

根据石雕在建筑中所处部位的不同,建筑石雕分以下几类。

石牌坊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开敞式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仍大量屹立在大江南北。其雕刻主要集中在额枋、立柱等便于装饰且不影响牌坊结构的部位,雕刻题材多与当地文化及牌坊的性质、功能、类别有关,如南方石牌坊多雕饰戏文故事、民俗题材,北方则以装饰性花鸟禽兽多见。

中国人讲究脸面,反映在建筑中亦如此。位于大门入口的门楼、门罩往往装饰有精美的石雕。尤其是大门两侧的抱鼓石,俗称“门墩儿”,其形状有抱鼓形、狮子形等多种造型,表面大多雕刻有寓意吉祥的纹样。石窗是南方民居的一大特色,它融实用、审美于一体,既可采光通风,又起到装饰作用。无论是达官贵族的豪宅门前,还是陵墓神庙两侧,时常可见石雕。这些石人石兽既是仪式性的,也有镇邪安宅的寓意,其中,大门口的石狮子最常见。

石栏杆被广泛用于宫室、园林等建筑中,除了其拦护帮扶作用,且装饰性强,是石雕荟萃的地方。其雕刻多在栏板、柱子等部位,雕刻题材丰富,有植物花卉、珍禽瑞兽、人物故事等,以浮雕、透雕为主,突出石柱的立体感。

作为佛教建筑物,石塔和经幢的表面以雕刻佛教题材为主,亦有大量花草装饰。须弥座源于佛教,为佛祖的宝座,后来被广泛用于牌坊、影壁、石狮的基座。除了标准须弥座,还出现了大量须弥座变体样式,其装饰纹样也日益丰富,远远超出了佛教题材的范围。

还有一些传统建筑附属品,如华表、石碑、日嘉量、石鼓、拴马桩、泰石敢当之类,其地域特征鲜明,功能明确,雕刻装饰亦不逊色。

 


 

精雕细琢石牌坊

牌坊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开敞式建筑,北方民间多称牌楼,牌坊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古典建筑。独立式牌坊的起源可追溯到汉唐里坊制度的坊门。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布局逐渐形成一定的格局,在城中有里坊,里坊中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就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生出了新功能。为了延长保存时间,人们就用更加坚固的材料来建造坊门,上面雕刻褒奖事由,这就是今日石牌坊的雏形。后来里坊制度崩溃,坊门就失去了作为进出通道的作用,成为纯粹的装饰性建筑。其建筑形式也日益繁复精美,有斗拱飞檐,顶上还有铺瓦做成的悬山样式等,逐渐形成了现在所见的由基座、立柱、包柱石、额枋、字牌和檐顶六个部分组成的牌坊。牌坊的作用已不限于褒奖通告,大多数牌坊作用是立于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群的前面,作为这组建筑的一个标志;或者为了纪念一件事或一个人,在当地建立牌楼,铭刻人名事迹以资纪念,其内容多为宣扬忠孝节义;我国古代一些店铺门面上会有装饰性牌坊,是店铺的脸面。

中国石雕工艺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成熟,后来在石牌坊上广泛应用,留下了不少技艺精湛、精美绝伦的作品。石雕主要用于建筑构件,如檐楼、斗拱、柱、枋、榫头的雕刻外,作为装饰艺术手法有阴文线刻、平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这六种手法。

石牌坊形式多样,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徽州的石牌坊以其翼张的楼檐、玲珑的漏窗、堂皇的额枋、挺拔的柱干,给人以浑厚质朴的印象,选料一般采用茶色或青色的“茶园石”,雕刻精美绝伦,枋板上的“双狮戏球”、“鱼跃龙门”、“池水龙腾”、“双凤朝阳”等雕刻栩栩如生。黄山市歙县郑村镇的棠樾牌坊群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安徽绩溪瀛洲龙川奕世尚书坊,三间四柱五楼式,上面雕刻的文徵明的书法极具艺术价值。徽州殷家村尚书坊的额枋部位,上枋雕刻着凤穿牡丹,下枋是双狮滚绣球,一深一浅,显示了工匠的精湛技艺。山东曲阜的万古长春坊是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这座牌坊建于明代,檐顶有吻兽,斗拱被简化,额枋、柱间部位都雕刻有龙戏珠纹样,云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抱柱石上的石狮,脚踏绣球,形象威猛;立柱上雕刻的云龙高浮雕浑厚朴实,是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

牌坊的雕刻由于受建筑技术的限制,比较强调装饰性,其雕刻的整体布局严谨合理,能巧妙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达到显示主次、轻重、疏密、虚实、起伏等艺术效果,减弱了石牌坊形体的笨重感,外观上给人以协调、轻松、优美之感。

作为建筑文化的载体,牌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古代的许多大型建筑群中,牌坊常位于整个建筑物组群的中轴线最前端作为“先导”建筑或承前启后建筑,或在整个建筑群里,立于由这个院落空间进人另一个院落空间的交接处,使整个大型建筑组群显得布局严整,层次分明,格外庄重、肃穆、雅致、幽深、丰富多变。

千百年来,牌坊一座座建起,新旧杂存,形式多样,说到古建筑必定绕不开石牌坊,它在旧社会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因此牌坊更被海外当作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来源:来源:大中华石材商